为以网络素养教育为核心推动数字时代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实现学生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的双重提升,我院举办龙湖法律讲堂之学术沙龙(二)。3月18日,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吴殿朝教授以“大学生‘触网’:现状、原因与对策”为主题进行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张金艳教授担任与谈嘉宾,并创新性设立学生对话单元,邀请研一至研三研究生代表姜默晗、姜明靖、尚明启作为与谈人全程参与研讨。

吴殿朝教授聚焦大学生网络犯罪问题,通过分析计算机系研究生团队洗钱案、博士生利用社交软件诱导未成年人猥亵案等典型案例,揭示了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法律意识淡薄、道德底线模糊及价值观扭曲现象。基于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吴殿朝教授提出本土化“社会腱”理论并构建“三维双向”分析模型,指出依恋弱化、认同降低及信念崩塌共同导致大学生“社会腱”断裂,进而引发智能性、隐蔽性、跨国性、复杂性及高危害性的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吴殿朝教授从个人价值观扭曲、家庭教育缺位、学校德育不足、社会负面渗透及网络监管漏洞五维度剖析成因,提出“五位一体”防控体系,强调通过学生自律抵制不良信息、家庭加强情感引导、学校融入网络素养教育、社会净化舆论环境、政府完善法治监管等多方联动,构建清朗网络生态,助力大学生从“技术滥用者”转型为兼具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的“新时代建设者”。

与谈环节,张金艳教授发表了见解。她高度评价该主题研讨对于当下大学生健康成长与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呼吁国家、学校、家庭、社会对该群体触网的高度关注,并积极探索有效治理路径,同时强调应高度关注技术发展对人类尤其是大学生认知与行为模式的深层影响,在关注大学生触网及犯罪行为综合预防与治理的过程中,应在“五位一体”治理框架下强化平台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

我院研三法律硕士尚明启从恢复性司法理论视角出发,针对大学生犯罪后的社会复归问题展开分析,提出可探索适用“前科消灭制度”以完善法律挽救机制。研二法律硕士姜明靖以《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六大保护”体系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其与讲座提出的“五位一体”防控体系的协同逻辑。研一法律硕士姜默晗从学生自身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学生不仅是问题的“承受者”,更应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

在讨论环节中,与会师生围绕讲座内容展开了多维度、跨学科的深度对话。讨论不仅深化了“五位一体”防控体系多层面的落地路径,更引发对“自由与监管”、“创新与伦理”等元命题的思辨。
最后,吴殿朝教授对本次学术沙龙进行了全面总结。他再次强调,大学生触网问题的本质是“社会腱”断裂的复合症候,破解这一复杂社会问题必须依托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的协同共治,形成制度约束、技术防控与文化引导的治理合力,方能实现标本兼治。
本次龙湖法律讲堂学术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我院师生构建了聚焦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问题的跨学科对话平台,也为完善网络犯罪治理的法治框架提供了兼具学理深度与实践指向的解决方案。
(通讯员:姜默晗 张申是 审核:张金艳)